行走的希望 | 从小城到大城,踏遍成都终得归宿
观乎人文,以察成都。60/70/80/90后眼中的老成都究竟是什么样的?《行走的希望》将跟随主持人陈伟的视角,在4段不同年代的回忆中探寻成都原味,一步步还原你我心中最原始的成都。
李玉玲,60后,私营业主。50余年的岁月沉浮里,留下了她的情怀,也记录下成都的变迁。
六十年代的成都很小,出了一号桥便来到了郊外。李阿姨的小学时光是在成华区法院附近一所学校度过的,当时旁边就有一座解放军的靶场。生长在英雄身边,无疑给李阿姨带来了那个年代普遍拥有的红色记忆。
进入初中后,生活开始与各种各样的“票”打起了交道。“当时啊,要买点什么都要用票去换,粮票、油票,就连当时最‘洋盘’的自行车也是凭票供应的。”
“你们现在工作稍不顺心就想着跳槽,社会上有大把机会等着你们。但我们当时不行,那时候毕业以后,所有人都想着择一事终一生地去奉献。”
想起自己曾经工作的厂子,李阿姨不禁发出了感叹,有对后辈的羡慕和叮嘱,但更多的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回忆与怀念。
那时候的成都,市区很小,似乎从这头就能望到那头,人们以诚相交,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座城;那时候的成都,机会很少,少到自己一辈子,只想全力做好一件事。
比起现代都市中随处可见的时尚广告牌,当年粉刷在墙上的大字报更为显眼。最为人熟知的,便是“计划生育”宣传。
“当时我们在厂里工作,生孩子都是规定了时间和名额指标的,严格得很。”李阿姨想起当时的情况,也只是笑笑。
那时候的成都,没什么玩的。年轻人约会,除了看看坝电影,就喜欢逛公园了。当时进公园还要收门票,所以去一次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。
用胶卷相机拍的照片,需要再过三五天,等照相馆把照片洗出来,收藏进一本厚厚的相册里。“我们当年就想生活得离公园近点。但是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的,不像现在想住哪就买哪。”
也许,这就是“公园情怀”,不知从何时起便在心里种下了种子,从此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个选择。
三十余年的岁月,李阿姨跟随厂里的安排,踏遍了成都。而当工厂进行改制后,李阿姨离开了奋斗了几十年的工厂,开始下海做生意,忙碌而充满挑战。
从当年的成华区法院附近搬到了长顺街,又来到了春熙路,没多久又辗转搬到三倒拐,这些只是李阿姨“搬家史”的一小部分,不过,李阿姨从来没放弃过居住在公园附近的想法。
后来,终于如愿以偿搬到了塔子山公园旁边。每当空闲的周末,李阿姨都会到公园里过个“家庭日”,这也是孩子成长记忆里最开心和难忘的童年时光。
虽然塔子山公园在几年前早已禁止了烧烤活动,也做了内部改建和完善,但这里仍承载着两代人的回忆。
·NEWHOPE·
福利互动
####
留言互动,邀请好友点赞
在截止时间留言排位顺序为
第1、5、10、15、20名的用户
将获得由成都新希望地产提供的
100元红旗超市购物卡
点赞统计截止时间为:
9月16日18:00
点赞结束时,我们将第一时间
通过留言板与您取得联系,并邮寄礼品
往·期·精·彩